雅典衛城,是世界新七大奇跡之一,也稱為雅典的阿克羅波利斯,希臘語為“阿克羅波利斯”,原意為“高處的城市”或“高丘上的城邦”,距今已有3000年的歷史。雅典衛城遺址位于今雅典城西南,建造在海拔150米(此數據據中文版美國國家地理雜志2004年8月號,另一資料為156米)的石灰巖山岡上,是祭祀雅典守護神雅典娜的神圣地,建筑群建設的總負責人是雕刻家菲迪亞斯。衛城,原意是奴隸主統治者的圣地,古代在此建有神廟,同時又是城市防衛要塞。公元前5世紀,雅典奴隸主民主政治時期,雅典衛城遂成為國家的宗教活動中心,自希臘聯合各城邦戰勝波斯入侵后,更被視為國家的象征。每逢宗教節日或國家慶典,公民列隊上山進行祭神活動。
希臘雅典衛城修建于公元前5世紀,集古希臘建筑與雕刻藝術之大成。帕提農神廟是衛城中的主要建筑物,全部由白色大理石砌成。
在希臘古代遺址中,最為有名的當屬均建造于雅典黃金時期的雅典衛城。作為古希臘建筑的的代表作,雅典衛城達到了古希臘圣地建筑群、廟宇、柱式和雕刻的最高水平。這些古建筑無可非議的堪稱人類遺產和建筑精品,在建筑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。迄今保存下來的大量的珍貴遺跡,集中展示了希臘的古代文明。
公元前5世紀,在一些經濟發達的城邦里,從平民中產生了工商奴隸主。他們代表著當時先進的生產方式。他們聯合了以小農和小手工業者為主體的平民群眾,進一步戰勝了經營農業的貴族奴隸主,建立了城邦范圍內的自由民民主制度。這時候奴隸制并沒有普及到生產的多數領域,小自耕農經濟與獨立手工業是 古典社會全盛時期的經濟基礎。小農和小手工業者在這些城邦里獲得更加多的政治權利。
自由民民主制度促進了經濟的大繁榮與平民文化中健康、積極因素的進一步發展。公元前5世紀上半葉,希臘人以高昂的英雄主義精神在一場生死攸關的艱險戰爭中(公元前500~前449年),打敗了實行專制制度的波斯的侵略,進入了古典主義時期。民主政治、經濟和文化都達到了光輝的高峰。希臘建筑也在這時結出了最完美的果實。作為全希臘的盟主,雅典城邦在古雅典全盛期領土面積約1600k㎡,有25萬人。而同時期的科林斯有9萬人,阿各斯(Argos)約45000人,有些城邦只有5000人或更少,雅典在戰后進行了大規模的建設,城市類型豐富了許多,建造了元老院、議事廳、劇場、俱樂部、畫廊、旅館、商場、作坊、船埠、體育場等公共建筑物。而建設的重點是衛城。
衛城坐落在雅典城中央一個不大的孤立的山岡上,山岡面積約為4平方千米,山頂石灰石裸露,大致平坦,高于四周平地70~80m。東西長約280m,南北最寬處130m。古代希臘城市具有戰時市民避難之處的功能,是由堅固的防護墻壁拱衛著的山岡城市。堅固的城墻筑在四周。自然的山體使人們只能從西側登上衛城。高地東面、南面和北面都是懸崖絕壁,地形十分險峻。公元前1500年,這里是王宮所在地,從公元前800年開始,人們在這里興建神廟等祭祀用的建筑物,使之成為雅典宗教活動的中心,并且逐漸于高地下形成城市。
雅典作為最民主的城邦國家,衛城發展了民間自然神圣地自由活潑的布局方式。建筑物的安排順應地勢。為了同時照顧山上山下的觀賞,主要建筑物貼近西、北、南三個邊沿。供奉雅典娜的大廟帕提農(Parthenon)從前在山頂中央,重建時移到南邊,人工墊高它的地坪。
黃昏中的衛城 波斯人曾在希波戰爭中破壞了雅典衛城。人們在公元前5世紀后期希波戰爭結束之后,修筑了一條“長墻”,長65千米,連結雅典與比雷埃夫斯港。此外,衛城內的神廟也進行了重建。公元前4世紀以后,雅典人在山下建起了一整套建筑物,體現了雅典人民的智慧和才干,如競技場、會堂、擴建的狄奧尼索斯露天劇場、大柱廊等。17世紀阿克羅波利斯遭受破壞,變成一片廢墟。1833年希臘建立王國后,逐漸進行修復。
|